世界银行在4月19日发布的东亚能源研究报告《变革之风:东亚可持续能源前景》中指出,东亚六国能够在不牺牲经济增长的情况下于2025年稳定其温室气体排放,并建议中国在未来二十年每年降低4.3%的碳排放强度以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中国在过去25年将能源强度降低了70%,报告高度评价了中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做出的努力。但要实现报告中可持续能源情景下的减排目标,中国在未来二十年内需每年将能源强度降低4.3%,这个数值要高于中国之前自愿提出的目标(大约为每年降低3.4%左右的碳强度),鉴于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,达到世行的目标有一定的困难。
报告预计东亚在未来20年的经济发展中,能耗还会翻一番。故世行敦促东亚六国(中国、印尼、马来西亚、菲律宾、泰国和越南)立即推进能源部门转型。报告认为,只要大规模投资提高能效,齐心协力转向可再生能源,各国就能实现稳定温室气体排放,增强能源安全,改善当地环境等目标。
世界银行东亚与太平洋地区副行长吉姆-亚当斯说:“需要转变发展模式,向低碳发展模式和具有可持续性的生活方式转化。虽然很多国家都已朝这个方向迈进,但尚需加快步伐,加大力度,走上可持续能源之路。”
世界银行高级能源专家王晓东强调,城市化为建设低碳城市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。“对于必需的能源转型,技术和政策手段都已存在,需要的是政治意愿和前所未有的国际合作以解决足融资需求。”她说。
融资或许是目前各国最头疼的问题。据报告估计,要步入可持续能源增长轨道,东亚地区每年需要净投入800亿美元的追加投资, 其中中国占总投资的八成。世界银行呼吁国际社会,尤其是发达国家,应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支持。
报告还指出,新增投入一部分可以由节省下来的能源经费填补,另外还需要财政上的支持。由于忽视了环境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化石燃料的成本,对其增税是一种可行的政策选择。
如何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不影响经济增长呢?针对中国的国情,世行的政策建议强调了城市规划智能化和市场化机制。
王晓东认为,中国正处于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时期,可以利用这个契机直接按照智能城市的标准来规划新城市,这些基础设置是可以持续使用几十、甚至上百年的。另外,应着力于降低汽车的使用量而并非拥有量。
报告特别指出市场化价格改革和定价机制是建立高效、可持续和安全能源行业的根本,能源定价应反映生产成本、环境成本和资源的稀缺性。将经济结构转变为低能耗经济,还需在整个经济中设定能源强度目标以及采取财政激励手段。
资料:
碳排放强度:是指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。该指标主要是用来衡量一国经济同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,如果一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,每单位国民生产总值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下降,那么说明该国就实现了一个低碳的发展模式。